脂溢性角化病(SK)也被称为老年性角化症或老年疣。一般发于30~40岁后,是中老年很常见的一种良性皮肤肿瘤,男女都可累及,无性别差异、无自愈倾向。近年,脂溢性角化病有发病年轻化趋势,多因影响外貌而就诊。且临床上对于脂溢性角化病的治疗存在差异,因而,研究了解脂溢性角化病是正确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。
病因及临床表现解析
脂溢性角化病皮损多发生于面部、颈部和手背等暴露部位,一般不累及掌、跖。与日光照射有密切联系,可发生在任何年龄,且发病率以及皮损的数量、大小均随增龄而增加。另外,其发病还有一定的家族性,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显性遗传。研究发现,生殖器官部位发生率较高和HPV感染有关。此外,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往往有较高的甘油三酯和较低高密度脂蛋白。
脂溢性角化症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为扁平丘疹或斑片,淡褐或深褐色,表面光滑;后逐渐增大隆起,表面可呈轻度乳头瘤样增生,直径不超过75px,常附有油腻性鳞屑,病程缓慢,无自愈倾向。典型的SK不难诊断,但不典型者很容易与黑素瘤、色素型基底细胞上皮瘤、日光性角化病及色素痣等相混淆。
相似疾病诊断和鉴别
1.老年性雀斑样痣:位于日晒部位,故亦称日光性雀斑样病,为大小不等的浅褐或深褐色斑,不高出皮面,与脂溢性角化病早期损害相似,但脂溢性角化病临床上角化,略高出皮肤,可有脂溢性鳞屑,组织病理不同,可以区别。
2.痣细胞痣:表面光滑不呈疣状,无脂溢性鳞屑,组织病理可鉴别。
3.日光性角化病:皮损潮红或正常皮色,境界边缘不清,无油腻性鳞屑,组织病理可鉴别。
4.色素性基底细胞癌:形状不规则,具有珍珠状卷曲边缘,表皮薄而发亮,可有毛细血管扩张,中央凹陷或呈溃疡。
病理特征及临床分类
一般脂溢性角化病分为7型: ①棘层肥厚型 :棘层肥厚,瘤细胞主要为基底样细胞,病变处表皮增厚形成粗网状或条速;②角化过度型:角化过度与乳头瘤样增生,棘层肥厚不,表皮以鳞状细胞为主,可见假性角质囊肿;③腺样型:表皮细胞排列呈腺样结构,两层基底样细胞组成,表皮向真皮延伸;④巣状型:表皮内有细胞巢,部分细胞巢胞核小而深染,部分由较大的基底样细胞组成;⑤鲍温样型:皮损中有鲍温样病理改变即表皮内细胞异形,主要见于曝光部位;⑥刺激型:较多鳞状组织形成鳞状漩,细胞扁平,有嗜伊红变性;⑦黑素棘皮瘤型:皮损内含大量色素,黑素细胞大而多。
常见治疗方法
目前,临床上治疗脂溢性角化症的方法较多:药物涂抹、冷冻治疗、手术切除和激光。其中,较受推崇、较为的方法是激光治疗。
术后处理:结痂前治疗局部避免触水,皮损面积较大可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;痂皮脱落后,3个月内注意防晒防护。
天津津门皮肤病医院温馨提示:本网站已加密,您的隐私,就诊前通过网络预约可免50元专家挂号费 优先就诊 免排队。
门诊时间:08:00-17:00
统一咨询预约热线:022-59653111
地址:天津市河西区黑牛城道189号